汉赋名篇
1、汉赋名篇《吊屈原赋》
(1)、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,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,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,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!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,束住她的纤细腰身,可叹天气冷热不同,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!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,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,可怜佳人每每沐浴,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!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,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,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,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!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,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,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,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!愿作丝线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,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,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,睡卧之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!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,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,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,一时情境又自不同!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,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,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光,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!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,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,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,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!愿化身成为桐木呵,做成她膝上的抚琴,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,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!
(2)、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。《甘泉》、《河东》、《羽猎》、《长杨》四赋是扬雄的代表作。
(3)、我告诉他说:“她的形影,翩然若惊飞的鸿雁,婉约若游动的蛟龙。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,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。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,浮动飘忽似风吹落雪。远而望之,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;近而视之,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。她体态适中,高矮合度,肩窄如削,腰细如束,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。既不施脂,也不敷粉,发髻高耸如云,长眉弯曲细长,红唇鲜润,牙齿洁白,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,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。她姿态优雅妩媚,举止温文娴静,情态柔美和顺,语辞得体可人。洛神服饰奇艳绝世,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。她身披明丽的罗衣,带着精美的佩玉。头戴金银翡翠首饰,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。她脚着饰有花纹的远游鞋,拖着薄雾般的裙裾,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,在山边徘徊倘佯。忽然又飘然轻举,且行且戏,左面倚着彩旄,右面有桂旗庇荫,在河滩上伸出素手,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。”
(4)、在近现代,从常德走出过中国“宪政之父”宋教仁;走出过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蒋翊武;走出过“昨日文小姐、今日武将军”丁玲;走出过美女、才女帅孟奇大姐;走出过王尔琢大将,走出过史学家翦伯赞……多少仁人志士,多少英才生于斯,长于斯,卓尔不凡。
(5)、(2)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曰:“盖闻圣主之养民也,仁沾而恩洽……穷览极观……扰于农民……娱乐之游……乾豆之事……”
(6)、与之相反的,则是诸侯与使臣交往中一些隐藏在温文尔雅外衣下的明争暗斗。
(7)、未遇凰鸟时啊,不知所往,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?
(8)、一个2098米的高度,成就了常德的高度,壶瓶山的高度,成就了湖南的高度,成为湖南的“屋脊”。
(9)、毛主席的诗词应该说也都是白话文,比如《沁园春,雪》,长征诗等等,阅读起来,就好像伟人在与我们平头老百聊天,叙说故事一样。
(10)、今仅存《七发》、《柳赋》、《菟园赋》三篇。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。
(11)、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,形影不离,哺育生子,永远做我的配偶。
(12)、美连娟以修嫭兮,命樔绝而不长。饰新官以延贮兮,泯不归乎故乡。惨郁郁其芜秽兮,隐处幽而怀伤。释舆马于山椒兮,奄修夜之不阳。秋气憯以凄泪兮,桂枝落而销亡。神茕茕以遥思兮,精浮游而出畺。托沈阴以圹久兮,惜蕃华之未央。念穷极之不还兮,惟幼眇之相羊。函荾荴以俟风兮,芳杂袭以弥章。的容与以猗靡兮,缥飘姚虖愈庄。燕淫衍而抚楹兮,连流视而娥扬。既激感而心逐兮,包红颜而弗明。欢接狎以离别兮,宵寤梦之芒芒。忽迁化而不反兮,魄放逸以飞扬。何灵魄之纷纷兮,哀裴回以踌躇。势路日以远兮,遂荒忽而辞去。超兮西征,屑兮不见。寖淫敞,寂兮无音。思若流波,怛兮在心。
(13)、汉赋明德,继“周”以论“汉”是由引述周典与寄托讽喻肇始,如枚乘《七发》“比物属事,离辞连类”,取辞于《礼记·经解》“孔子曰: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”;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“射《貍首》,兼《驺虞》”,取用《诗·召南》之卒章,即《毛诗序》谓“蒐田以时,仁如驺虞,则王道成也”,以颂天子游猎之建德行仁。这种引经述义以明德的方式,已成为汉赋写作的传统。这在文本中的体现均非正面叙述,而采用一种点破的方式,比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以夸张的笔法描写天子游猎之后,以“于是酒中乐酣,天子芒然而思”一句话表达其“自醒”,然后再转笔写道“若夫终日驰骋,劳神苦形,罢(疲)车马之用。抏士卒之精,费府库之财,而无德厚之恩。务在独乐,不顾众庶,忘国家之政,贪雉菟之获,则仁者不繇也”。这种以《诗》义隐喻(风谏)表达反淫建德的思想,可称为“相如模式”。与之不同,改变点破方式而为正面叙写,以类似论述文的形态呈现明德观的,是以扬雄《长杨赋》为标志的游猎描写,其可称“扬雄模式”,关键在汉统意识的强化。
(14)、“桐城派”的创作成就和他们的创作主张分不开。他们以“义法说”为基础,经刘大大櫆、姚鼐到方东树,使创作主张日趋成熟、定型。所谓“义法”即要求作文言有物和言有序,所谓以义为经,以法为纬,而“桐城派”创作的杰出成就,也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。
(15)、国学经典|心灵美文|诗词歌赋|历史趣闻|风雅玩物
(16)、一个“善卷让王”的典故,成就了常德这座道德城市的美名。“常德德山山有德,长沙沙水水无沙。”
(17)、扬雄这篇赋写于成帝元延年间,叙述的是成帝“夸胡人以多禽兽”而进行狩猎活动,以斩获动物的事情。赋序已说明其意,即“发民入南山,西自褒斜,东至弘农,南驱汉中”,如此大规模的扰民,所以作者“仁德”规正,实质上是以道德的约制融入赋体的夸饰,所取用的正是《无逸》之“谏”。
(18)、(并序)初,张衡作《定情赋》,蔡邕作《静情赋》,检逸辞而宗澹泊,始则荡以思虑,而终归闲正。将以抑流宕之邪心,谅有助于讽谏。缀文之士,奕代继作;因并触类,广其辞义。余园闾多暇,复染翰为之;虽文妙不足,庶不谬作者之意乎。
(19)、一座城,有名山自显风骨。南北朝时《南岳记》言:“南岳周围八百里,回雁为首,岳麓为足”,岳麓山由此得名。岳麓山耸峙于长沙湘江西岸,为南岳72峰之经过岁月的淬炼,早已成为融儒、佛、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。“藏之大麓面江开,背倚名山纳楚材”,是莘莘学子负籍名山的千载书香;“一亭幽绝费平章,峡口清风赠晚凉”,是爱晚亭四时风光优美宜人的生动写照;“岩间古刹依山转,谷口晴云满树来”,是麓山古寺悠悠钟声啾啾鸟鸣的婉转和唱;“对云绝顶犹为麓,求道安心即是宫”,是云麓宫尽享道家旷达安然的自我修炼;“岣嵝山尖神禹碑,字青石赤形模奇”,是禹王碑刻真实记载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……更让人心怀崇敬的是,青山有幸埋忠骨,黄兴、蔡锷、陈天华、蒋翊武、禹之谟……这些从湖湘大地走出的英杰,生前为民族复兴鞠躬尽瘁,身后于巍巍麓山魂系故里,护佑着这一方他们的深爱故土,铸就了这一脉不朽的麓山之魂。
(20)、一座城,有历史倍增风采。沿着时间轴线回望,栉风沐雨、涅槃重生的长沙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长沙的历史满是璀璨辉煌。在距今15—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,长沙地区即有原始人类活动。上古时期,相传炎帝教耕,“崩葬于长沙”;舜帝南巡,“葬在长沙零陵界中”。殷商之世,长沙属扬越之地,出土于宁乡炭河里的四羊方尊,是“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”,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。至春秋战国,长沙地属楚国;秦初置天下三十六郡,长沙郡即为其一。到了汉代,设长沙国,此时的长沙城,文化璀璨、科技繁荣。上世纪70年代,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襌衣,重仅49克,薄如蝉翼、轻若卵幕,用现代工艺都难以仿制。及至之后的走马楼吴简、铜官窑彩瓷……都是长沙厚重文化的鲜活注脚。长沙的历史又可谓命运多舛。身处百战之地,战争与毁灭成为长沙历史不可回避的热词。“关公战长沙”的故事流传久远,是较早关于长沙的战争记录。南宋建炎四年,金兵灭北宋后进攻长沙,“屠其城而去”。元代至元十二年,元军围攻长沙三月之久,最终城破。元末明初,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长沙历经四年鏖战。近代史上著名的四次长沙会战,书写了“一寸河山一寸血”的英勇篇章。“文夕大火”,更是让这座城市化为灰烬。但一代又一代永不言败的长沙人,一次次创伤而不气馁、一场场阵痛而不屈服,“历经沧桑终不改,洗尽铅华呈素姿”,长沙留给世人的,永远是三千年正青春的绚丽芳华。
2、汉赋名篇名句
(1)、远而望之,皎若太阳升朝霞。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渌波。
(2)、汉赋在结构上,一般都有三部分,即序、本文和被称作“乱”或“讯”的结尾。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、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,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,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,微露讽谏之意。
(3)、展开双翼远走高飞,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。
(4)、考所愿而必违,徒契契以苦心。拥劳情而罔诉,步容与于南林。栖木兰之遗露,翳青松之余阴。傥行行之有觌,交欣惧于中襟;竟寂寞而无见,独悁想以空寻。敛轻裾以复路,瞻夕阳而流叹。步徙倚以忘趣,色凄惨而矜颜。叶燮燮以去条,气凄凄而就寒,日负影以偕没,月媚景于云端。鸟凄声以孤归,兽索偶而不还。悼当年之晚暮,恨兹岁之欲殚。思宵梦以从之,神飘飘而不安;若凭舟之失棹,譬缘崖而无攀。于时毕昴盈轩,北风凄凄,炯炯不寐,众念徘徊。起摄带以侍晨,繁霜粲于素阶。鸡敛翅而未鸣,笛流远以清哀;始妙密以闲和,终寥亮而藏摧。意夫人之在兹,托行云以送怀;行云逝而无语,时奄冉而就过。徒勤思而自悲,终阻山而滞河。迎清风以怯累,寄弱志于归波。尤《蔓草》之为会,诵《召南》之余歌。坦万虑以存诚,憩遥情于八遐。
(5)、身处西汉末年的扬雄,作赋多摹拟司马相如,所谓“蜀有司马相如,作赋甚弘丽温雅,雄心壮之,每作赋,常拟之以为式”,可是对“相如模式”的“曲终奏雅”效仿时,却有理论的反思,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引扬雄评相如:“靡丽之赋,劝百而风犹骋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戏乎!”所以在扬雄貌似模仿相如的创作中,已有了自己创格,比如《长杨赋》的写作。前人评《长杨赋》的说法很多,如“《羽猎》《长杨》,皆以讽谏”,“《羽猎》犹寄讽于谀,而《长杨》则徒谀耳”,或同于相如赋“《诗》之风谏”意,或认为《长杨赋》背离“曲终奏雅”之“隐谏”。元人祝尧《古赋辩体》评《长杨赋》“子云此赋,则自首至尾纯是文赋之体”,关注的是议论入赋。这些评价都没有谈到扬雄《长杨赋》对《诗》《书》文本的摹写,所形成的赋体创格。现将该赋的重要内容排列如次:
(6)、汉赋在结构上,一般都有三部分,即序、本文和被称作“乱”或“讯”的结尾。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、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,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,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,微露讽谏之意。
(7)、作品开篇便揭示子虚的身份:他是楚的使臣,出使于齐,受到齐王的热情接待:“悉发境内之士,备车骑之众,与使者出田。”畋猎毕,子虚“过诧乌有先生”。二人思想观念的差异也随之展开。《史记集解》引郭璞曰:“诧,夸也。”子虚拜访乌有先生,本出于炫耀的动机,此后,其所谈的内容与这一动机正相合。
(8)、于是忽焉纵体,以遨以嬉。左倚采旄,右荫桂旗。
(9)、(1)《序》: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……(田猎)雄从至射熊馆,还,上《长杨赋》,聊因笔墨之成文章……以风(讽)。
(10)、百闻不如一见。心动不如行动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。我真心希望各位老总、各位朋友多到常德走一走、看一看,多去了解感悟,发掘常德。大美常德,美在美好的山水,美好的风景,美好的风光,美好的人文,美好的奋斗精神,希望大家去感悟、体验常德最好的平台,最好的环境,最好的政策,最好的礼遇,去体会感悟常德发展产业的态度,决心和力度。
(11)、早先张衡写作《定情赋》,蔡邕写作《静情赋》,都是摒弃华丽的辞藻、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,文章之初将功名场里的思虑发散开来,末了则归总到自制中正的心绪。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或坠于低鄙的不正当的心念,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、劝谏君主。缀字成文的雅士们,代代承继他们的传统写作这种文赋并将之发扬,又往往从某些相似点推而之广言及其他,把原来的辞义推广到更开阔的境地。平日闲居里巷深园,多有闲暇,于是也重提笔墨,作此情赋;虽然文采可能不比前人精妙,大约也并不致歪曲作文章者的本意。
(12)、“桐城派”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。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“桐城派”以方苞“义法说”为基础,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体系,成了清代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,“天下文章 ,其出于桐城乎!”可见其声势之大,影响之广,成就之高。
(13)、它的特点是用夸张的手法,富丽的辞藻,铺叙描写宫殿,山川,京都等状丽事物。帝王的政治,军事等活动。
(14)、余告之曰: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,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
(15)、(4)上帝眷顾高祖……展民之所诎,振民之所乏,规亿载,恢帝业,七年之间,而天下密如也。逮至圣文……恶丽靡而不近,斥芬芳而不御,抑止丝竹晏衍之乐,憎闻郑卫幼眇之声,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。其后熏鬻作虐……于是圣武勃怒……使海内澹然,永亡边城之灾,金革之患。
(16)、沈湘平|我身何是?我知何识?我心何属?——中国人学研究需直面当代三问
(17)、国学经典|心灵美文|诗词歌赋|历史趣闻|风雅玩物
(18)、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;雄鸡两翼,飞不过鸦。马有千里之程,无骑不能自往;人有冲天之志,非运不能自通。
(19)、扬雄少年好学,口吃,博览群书,长于辞赋。年四十余,始游京师长安,以文见召,奏《甘泉》、《河东》等赋。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。王莽时任大夫,校书天禄阁。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。所谓“歇马独来寻故事,文章两汉愧杨雄”。在刘禹锡著名的《陋室铭》中“西蜀子云亭”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。
(20)、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时光的年轮,再一次辗过秋的旷野,那秋声里的收获与喜悦,秋色里的明媚与灿烂,秋韵里的倜傥与斐然,全都沉静于相约长沙的恬淡与悠然。
3、汉赋名篇集
(1)、现代社会最好的是什么?是人的全面发展。高质量的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全面发展。比如,我们的教育,在其他的市州一年上清华北大的也就不过几个人。我们是多少?一年四五十个人上清华北大。石门县,一个国家级贫困县,一年上清华北大的接近20人。我们的基础教育,我们拥有优教、厚教的传统的氛围,一方面培养了学生,一方面兼顾了未来,为企业发展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。
(2)、「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盛宴最具人气的美学视觉冲击」
(3)、今人在重要景观上作文纪念,仍喜欢採用汉赋这种文体,对它情有独钟。
(4)、关键词 汉赋 建德 大汉继周 诗书呈像 经典化
(5)、首述王莽之“乱”,拟效扬雄赋之“强秦”,次列文帝、武帝、光武帝“三帝”,引出明帝“永平治礼”的颂词,基本是摹写前文“周三王”“汉三帝”模式。又如张衡《东京赋》的描写:
(6)、扬雄的《长杨赋》之所以取效《皇矣》《无逸》的书写模式,重点在建德,以先王警示当朝。而他所处的时代,正值西汉王朝自元、成以降面临外戚干政愈演愈烈,这也是赋家通过文学的描绘,以树立“汉统”、赞述“汉德”的政治背景。如果我们继续从西汉中后期外戚干政的视域来理解辞赋中的“汉德”观,经历了王莽篡汉、汉光武帝重建汉统(东汉)的历史进程,东汉时期赋家作品也就更多地彰显其宗法圣统,所以比较西汉赋家惩于“暴秦”的使命,而成为对“暴秦”加“乱莽”的双重惩戒。我们读班固、张衡为代表的京都赋,其文本又无不采用排列汉帝的“叙德”方法。如班固《东都赋》:
(7)、汉大赋文化体验区、汉小赋文化体验区和汉骚体赋文化体验区,通过抽取汉代园林特征的设计手法,融入司马相如的代表名篇,形成多个承载和展示他在辞赋上卓越成就的景观节点,并结合三大功能区打造了上林雅苑、子虚轩、云梦泽等八大景点,通过溪流及湿地、植物等景观还原名篇中所描绘的意境场景及趣味性的游憩休闲空间,让游人进入到司马相如的汉赋胜景之中。
(8)、问题中的词,则是定形于中晚唐,盛行于宋代的一种诗歌形式。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,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,叫作:词牌。依照词牌而写的新词,称为:填词。此问题应该是作另外一个题目提问并作答的…
(9)、在诸侯分立的时代,诸侯交际、聘问的历史上确实存在各式各样的明争暗斗,使臣与出使国君臣彬彬有礼的交往中存在着对荣誉、利益的挑战和维护。同时,使臣是否受到尊重及在何等程度上的尊重,则是两个诸侯国间关系的直接表现。晋赵孟出聘郑,受到特殊的礼遇,不取决于晋郑的友好,而在于郑对晋的依附,在于赵孟执掌晋之政柄,加之以他个人的君子风范和人格魅力。
(10)、德政不能救世溷乱,赏罚岂足惩时清浊?春秋时祸败之始,战国逾复增其荼毒。秦汉无以相逾越,乃更加其怨酷。宁计生民之命?唯利己而自足。
(11)、这类书写在赋文中的呈现,除了司马相如《哀二世赋》外,他如班彪《北征赋》“越安定以容与兮,遵长城之漫漫。剧蒙公之疲民兮,为强秦乎筑怨。舍高亥之切忧兮,事蛮狄之辽患。不耀德以绥远兮,顾厚固而缮藩。首身分而不寤兮,犹数功而辞愆”,张衡《东京赋》“秦政利觜长距,终得擅场。思专其侈,以莫己若。乃构阿房,起甘泉,结云阁,冠南山,征税尽,人力殚。……百姓弗能忍,是用息肩于大汉” 的言说,均为典型例证。可以说,汉人首创的“过秦”书写,不仅充斥于赋作中,也成为后人言说秦亡教训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的思想源头与拟效文本。同样,对待王莽“篡汉”以及“莽后仍为汉”的历史现实,东汉赋家多以戟指莽政如“王莽作逆,汉祚中缺”(班固《东都赋》)、“世祖(光武帝)忿之……共工(指王莽)是除”(张衡《东京赋》),以重建东汉之“德”。而从赋家的“过秦”与“非莽”两大视点,印证的恰是赋家“建汉德”的前提乃“建汉统”,这也潜隐了汉赋文本书写的变化。
(12)、据了解,相如汉赋公园在规划设计上,结合城市总体规划、场地现状资源、地形特点、水文、绿地等因素,确定公园总体构思以“辞宗相如,璀璨汉赋”为文化主题,深入挖掘司马相如及汉赋文化,凸显邛崃地域文化特色,传承千年汉代文化。
(13)、相如汉赋文化公园建成后,既是一个文化公园,可以弘扬邛崃的历史底蕴,对相如汉赋文化进行宣传。同时也是一个生态公园,原因是它以湿地载体,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践行了公园城市理念。同时它还是一个智慧型公园,我们会在里面增加许多互动感应设施,比如Wifi全覆盖。
(14)、余告之曰: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,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
(15)、司马相如,《子虚赋》,《上林赋》,《长林赋》。
(16)、目的是什么?是希望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、气质内外兼修的转变;从追求规模、规格、数量向质量、管理、效益的转变;从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的转变。抓产业、抓项目,是“前人栽树、后人乘凉”的事,是需要定力的事。所以说我们需要一股傻劲、一股疯劲抓产业项目。
(17)、“桐城派”还提出了学习古人的主张。方苞提出“雅洁”的审美标准作为“义法说”的外延,对南宋、元明以来文学日渐浓厚的世俗化倾向进行反拨。他提出韵拟古人语言之法,指出:“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,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,汉赋中板重字法,诗歌中隽语,南北史桃巧语。”此虽是从文须谨严朴质、刊落浮辞的立场出发,但毕竟对文坛的活泼生气是一种压抑。姚鼐与之不同,认为应学古人精神而不应泥于古人文章之形貌,“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,是安得有定法哉?”显然,比之方苞所言,此说更为深刻、明智。
(18)、本人的文学功底很差,对于诗词歌赋一窍不通。
(19)、其北侧及南侧与邛崃城区绿道相连,西侧与社区绿道相接,多条绿廊及出入口串联了周边地块,同时也是邛崃绿道体系的重要一环。
(20)、汉族,淮安政府网记载为淮阴(今江苏淮安)人。原为吴王刘濞郎中。枚乘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,后拜在梁孝王帐下,汉景帝下召升枚乘为弘农都尉。
4、汉赋名篇子虚赋
(1)、王曰:“夫风,安生始哉?”宋玉对曰: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苹之末,侵淫谿谷,盛怒于土囊之口,缘太山之阿,舞于松柏之下,飘忽淜滂,激飓熛怒。耾耾雷声,回穴错迕,蹶石伐木,梢杀林莽。至其将衰也,被丽披离,冲孔动楗,眴焕粲烂,离散转移。故其清凉雄风,则飘举升降,乘凌高城,入于深宫。抵花叶而振气,徘徊于桂椒之间,翱翔于激水之上。将击芙蓉之精,猎蕙草,离秦蘅,概新夷,被荑杨,回穴冲陵,萧条众芳。然后徜徉中庭,北上玉堂,跻于罗幢,经于洞房,乃得为大王之风也。故其风中人,状直憯憯惏栗,清凉增欷。清清冷冷,愈病析酲,发明耳目,宁体便人。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。”
(2)、武汉疫情,明星都在国外避难,你还心疼他们吗?
(3)、赋作为一种文体,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。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。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,荀子有赋10篇(现存《礼》、《知》、《云》、《蚕》、《箴》5篇),是用通俗“隐语”铺写五种事物。
(4)、汉赋分为骚体赋、大赋、小赋。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《吊屈原赋》《鵩鸟赋》,它直接受屈原《九章》和《天问》的影响,保留着加“兮”的传统,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,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。
(5)、我告诉他说:“她的形影,翩然若惊飞的鸿雁,婉约若游动的蛟龙。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,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。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,浮动飘忽似风吹落雪。远而望之,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;近而视之,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。她体态适中,高矮合度,肩窄如削,腰细如束,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。既不施脂,也不敷粉,发髻高耸如云,长眉弯曲细长,红唇鲜润,牙齿洁白,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,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。她姿态优雅妩媚,举止温文娴静,情态柔美和顺,语辞得体可人。洛神服饰奇艳绝世,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。她身披明丽的罗衣,带着精美的佩玉。头戴金银翡翠首饰,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。她脚着饰有花纹的远游鞋,拖着薄雾般的裙裾,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,在山边徘徊倘佯。忽然又飘然轻举,且行且戏,左面倚着彩旄,右面有桂旗庇荫,在河滩上伸出素手,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。”
(6)、扬雄(公元前53年—公元18年),字子云,汉族。西汉官吏、学者。西汉蜀郡成都(今四川成都郫都区)人。
(7)、乐府,本来是汉朝设置的官署的名称,其职责是收集民歌并为它配上乐谱。后来把这些配乐的歌词称之为"乐府",比如汉朝著名的《陌上桑》、《东门行》、《孔雀东南飞》,南北朝的《子夜歌》等等,都是乐府。
(8)、比较著名的如: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《别赋》、《恨赋》;宋代文学家、书画家苏轼的《赤壁赋》等。
(9)、 宜春苑中春已归,披香楼里作春衣。新年鸟声千种啭,二月杨花满路飞。河阳一县并是花,金谷从来满园树。一丛香草足碍人,数尺游丝即横路。开上林而竞入,拥河桥而争渡。 出丽华之金屋,下飞燕之兰宫。钗朵多而讶重,髻鬟高而畏风。眉将柳而争绿,面共桃而竞红。影来池里,花落衫中。
(10)、一座城,有精神方成名邦。在穿越三千年的历史沧桑中,长沙早就造就了“心忧天下,敢为人先”的精神品格,生生不息、历久弥坚。光绪年间,晚清重臣左宗棠来到长沙城南书院读书,之后在西园北里长住,“心忧天下”就出自左宗棠的对联“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;读破万卷,神交古人”。无论是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的谭嗣同,还是“还身天地已千秋,回首中原感百忧”的黄兴,古往今来的长沙仁人志士无不胸怀天下,心忧苍生。“敢为人先”则出自长沙另一段史话。东汉末年,董卓篡汉,关东诸侯游疑不前,长沙太守孙坚率长沙子弟每战争先、抵力死战,两度仅以身免,带领长沙子弟率先攻入洛阳。正是有感于这段英雄史话,唐代诗人吕温赋诗云:“忠躯义感即风雷,谁道南方乏武才。天下起兵诛董卓,长沙子弟最先来”。如果说“心忧天下”,体现的是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;那么“敢为人先”,则体现了长沙人敢于尝试、勇于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。“惟楚有材,三湘弟子遍天下;于世无偶,百代弦歌贯古今”。正是秉持着“心忧天下”的忧患意识、“敢为人先”的创新精神,时务学堂、第一师范、新民学会、《湘江评论》,相继开中国近代风气之先;曾国藩、郭嵩焘、杨昌济、唐才常、邓中夏、蔡和森、刘少奇、胡耀邦……无不饱饮长沙水、亲炙长沙魂,从长沙走向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;长沙县人田汉写下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和复兴前赴后继、英勇奋斗,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。“一部近代史,半部湖南书”,长沙作为湖南的中心,在风云激荡的百年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。
(11)、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,居处虽近,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,思念之情,正残虐着我的心肠。
(12)、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,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,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,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、风格的成熟。
(13)、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,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。为情所困的心情却无人倾诉,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。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栖息,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。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觑,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?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,只能独自郁闷地念想而空自追寻。
(14)、展开双翼远走高飞,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。
(15)、一句老子《道德经》:“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”,赋予了常德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。常德古称朗州、武陵、鼎州,宋徽宗时始称常德。
(16)、汉赋经历了形成,发展,衰败的过程。其间产生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。
(17)、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,居处虽近,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,思念之情,正残虐着我的心肠。
(18)、枚乘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“枚乘赋九篇”。
(19)、《汉书枚乘传》,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;七国叛乱中,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。吴王均不听。七国之乱平定后,枚乘因此而显名,在很长时间段被视为大国上宾,后来成为梁王刘武的文学好友。
(20)、平时闲的无聊,也喜欢抄写一些诗赋玩玩,用以消磨时光。可是,从中细品,那些脍炙人口,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词歌赋大都是白话文。
5、汉赋名篇原文
(1)、张赋选择新“汉三帝”即西汉中宗(宣帝)、东汉世祖(光武帝)、显宗(明帝)以示范,然论其创作思想及模式,也是大同小异。这种颂历代“三王”与“今上”之“德”也成为后世文章效仿的模式,如《旧唐书·崔植传》载崔植对穆宗问有言,“太宗文皇帝特禀上圣之资,同符尧、舜之道,是以贞观一朝,四海宁晏。……(玄宗)开元初得姚崇、宋璟,委之为政。此二人者,天生俊杰,动必推公,夙夜孜孜,致君于道。……建中初,德宗皇帝尝问先臣祐甫开元、天宝治乱之殊,先臣具陈本末。臣在童丱,即闻其说,信知古人以韦、弦作戒,其益弘多。陛下既虚心理道,亦望以《无逸》为元龟,则天下幸甚”,就是历述太宗、玄宗、德宗,以对“今上”(穆宗)之问。
(2)、汉赋分为骚体赋、大赋、小赋。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《吊屈原赋》、《鹏鸟赋》,它直接受屈原《九章》和《天问》的影响,保留着加“兮”的传统,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,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。大赋又叫散体大赋,规模巨大,结构恢宏,气势磅礴,语汇华丽,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。西汉时的贾谊、枚乘、司马相如、扬雄,东汉时的班固、张衡等,都是大赋的行家.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、辞藻堆砌、舍本逐末、缺乏情感的缺陷,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,创造出篇幅较小、文采清丽、讥讽时事、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,赵壹、蔡邕、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。
(3)、往者王莽作逆,汉祚中缺……于是圣皇(光武帝)乃握乾符,阐坤珍,披皇图,稽帝文,赫然发愤,应若兴云,霆击昆阳,凭怒雷震……克己复礼,以奉终始,允恭乎孝文(文帝)。宪章稽古,封岱勒成,仪炳乎世宗(武帝)……至乎永平之际,重熙而累洽,盛三雍之上仪,修衮龙之法服……
(4)、我们一定“打好一把伞”,为大家在未来前行的路上遮风挡雨;
(5)、赋作为一种文体,由于它极尽夸张铺陈,题材狭窄,形式呆板,不适应形势发展,自然冷落下去。但它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
(6)、刘海砍樵的故事发生在常德柳叶湖,这反映的是追求爱情、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的一个典故,这也是一个现代版的穷屌丝追求白富美的故事。囊萤夜读的主角车胤是我们常德人,是一个自强不息、拿着萤火虫取光来读书的一个典范。这就是艰苦奋斗,自强不息,阻隔贫穷的代际传递的典型。
(7)、枚乘以游谈之士而为文学家,所作之赋才充分显现了腴辞云构,夸丽风骇的散体汉赋的特点,使之成为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的全新的文学体裁,脱离楚辞余绪,与诗画境而成熟。文帝时,吴王刘濞招四方游士,枚乘遂仕吴,为郎中;曾上书谏吴王,不听,于是离吴至梁,从游于梁孝王刘武。景帝即位后,召为弘农都尉;因不乐郡职,称病而辞,复游梁。待梁孝王病薨,遂退归淮阴。武帝为太子时就闻枚乘之名,及即位,就以安车蒲轮征之,然枚乘已年老,未至长安而卒于道中。
(8)、一篇《桃花源记》:“武陵人捕鱼为业”“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”成为多少文人志士心中的桃花源,心中的世外桃源,人间的仙境,梦想的生活所在地。远离尘嚣,远离凡尘,使常德具有“桃花源城市”的美名。
(9)、楚襄王说:“风最初从哪里开始发生呢?”宋玉回答说:“风在大地上生成,从青苹这种水草的末梢飘起。逐渐进入山溪峡谷,在大山洞的洞口怒吼。然后沿着大山弯曲处继续前进,在松柏之下狂舞乱奔。它轻快移动,撞击木石,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,其势昂扬,象恣肆飞扬的烈火,闻之如轰轰雷响,视之则回旋不定。吹翻大石,折断树木,冲击密林草丛。等到风势将衰微下来时,风力便四面散开,只能透入小洞,摇动门栓了。大风平息之后,景物鲜明,微风荡漾。所以那清凉的雄风,便有时飘忽升腾,有时低回下降,它跨越高高的城墙,进入到深宫内宅。它吹拂花木,传散着郁郁的清香,它徘徊在桂树椒树之间,回旋在湍流急水之上。它拨动荷花,掠过蕙草,吹开秦衡,拂平新夷,分开初生的垂杨。它回旋冲腾,使各种花草凋落,然后又悠闲自在地在庭院中漫游,进入宫中正殿,飘进丝织的帐幔,经过深邃的内室。这才称得上大王之风呀。”
(10)、赋大致分为五种,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: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、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,没有一定的限制性,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;汉赋篇幅较长,多采用问答体,韵散夹杂,其句式以四言、六言为主,但也有五言、七言或更长的句子,汉赋喜堆砌词语,好用难字,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,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,也称古赋;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,其特点是篇幅短小,句式整齐,多为四言、六言骈偶组成,而又讲究平仄,通篇押韵,又称俳赋;唐宋又有律赋,题目,字数韵式,平仄都有严格限制;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,不刻意追求对偶、声律、词采、典故,句式错落多变,押韵较自由,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,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。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、宋玉、司马相如、杨雄、枚乘等人。
(11)、《七发》见于南朝梁萧统《文选》,是一篇讽谕性作品。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,吴客前去探望,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。首段为序,借吴客之口,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缘由:贪逸享乐、荒淫奢侈的宫廷生活所造成,指出这种病非药灸所能治,唯有“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”。
(12)、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,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。
(13)、高祖膺箓授图,顺天行诛……受命建家,造我区夏矣。文(文帝)又躬自菲薄,治致升平之德。武(武帝)有大启土宇,纪禅肃然之功。宣(宣帝)重威以抚和戎狄……历世弥光。